[题目] 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章】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研究序言
[第二章]吉林省大学生健康状况研究方法
【3.1.1 3.1.2】大学生生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3.1.3】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3.1.4】大学生社会亚健康状况分析
【3.2.1】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3.2.2 3.2.3】睡眠质量和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3.2.4 - 3.2.6】就业、经济、闲暇时间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3.3]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结论及参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针对“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研究人员对吉林大学两个学院的240名本科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定性非结构化访谈结论的支持下,本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对策和建议。
4.1.1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普遍令人担忧。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轻度亚健康和健康状态,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处于中度亚健康状态,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自己处于健康状态。严重的亚健康、不健康状态。
从性别来看,男女健康和中度亚健康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男性的健康状况不如女性。
从年龄上看,高年级学生的亚健康率是四个年级中最高的,健康状况也显示,三、四年级学生的健康比例低于一、二年级学生。
从学科来看,理科生的健康状况不如文科生。学校、家庭、社会应关注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的健康状况,让学生健康成长。
4.1.2大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交等层面存在明显的亚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等健康评估得分普遍较低,亚健康发生率较高。
主要生理表现是:躯体症状、器官功能、机体运动功能和精力等,都存在比较明显的亚健康状态。
主要心理表现有:积极情绪、心理症状、认知能力。还有一些亚健康问题。
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社会资源、社会支持不足,进而产生一些亚健康问题。
4.1.3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观看体育比赛的方式、参与具体体育锻炼行为三个层面来看,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有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
睡眠质量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差。极差类别的亚健康人数高于其他四项,平均睡眠质量类别的亚健康人数高于其他两项。
学业压力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调查分析显示,学业压力因年龄、性别、学科类别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调查发现,就业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存在压力,但具体是什么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以及与就业压力相关的因素有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经济来源完全依靠自己的收入,其他人则需要依靠家庭自助,其体育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
闲暇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选择网络游戏、聊天最为突出。 132名学生中,很多人选择读书、查资料,只有少数人在业余时间做家务、打工赚钱。 26人选择了这个选项。
4.2 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当代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因素,客观因素也有很多,如年级、性别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压力等,客观因素主要作用于大学生心理,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引发一系列反应,导致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研究人员根据吉林大学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体育锻炼是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最有效的手段。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教学方法、群众体育方法、业余体育锻炼等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干预,将是解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劳逸结合是健康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实时调节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通过多方面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一定时期的积累和人工创造,创造了校园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高校身心健康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必须准确定位自己,合理面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心理负担过大,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要清楚自己的日常生活费用,学会记账,充分利用有限的生活费用。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可以申请勤工俭学,补充生活所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大学生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并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活,提高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和技能。 。
参考:
[1] 孙毅.长春市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 王爽.北京市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及体育干预的思考[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刘岩.高职院校学生“亚健康”形成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4] 陈莉.武汉地区部分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及干预措施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5]李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途径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6-117。
[6] 赵宝春,李江,李田.亚健康运动干预研究现状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14-118。
[7]陈来华.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 李岩.长春市六所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吴文贵.某卫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
[10] 李雷雷.重庆市中学生亚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预测效果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
[11] 冯辉.甘肃省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12]刘波.大学新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3] Manu P,Matthews DA,Lane T J。以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的心理健康。前瞻性评价与随访[J].内科档案, 1988, 148(10): 2213-7 .
[14] Sussman S、Dent CW、Stacy AW 等人。同侪团体协会和青少年烟草使用。 [J].异常心理学杂志,1990,99(4):349-352。
[15] 卢岩.广东省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16]耿立伟.亚健康与体育锻炼的防治[J].北方文学,2010(9):87-88。
[17] Hatcher S,ArrollB 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的评估和处理[J]。英国医学杂志,2008'336(7653):1124-1128。
[18] 傅善来,蒋友谦. 21世纪健康新视角——走出亚健康[J].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0(4):60-62。
[19] Bezold C. 医疗保健:超前思考[C].世界健康论坛。世界健康论坛,1994 年:189-92。
[20] 孔洪欣.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的有效干预[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02):77-79。
[21] 范秉友,王春生.浅析运动与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23(3):37-39。
[22]于瑞丽,张秀英,赵艳辉,王英。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11):3073-3074。
[23] 袁丽萍,田全兴,丁军,等。大学生健康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119-121。
[24] 董斌.阳光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效果[J].当代体育科学与技术,2012年,第09期(09):95-96。
[25]张英,赵克勇。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及运动处方干预[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28(03): 143-145.
[26] 高玉平,赵乐东.健康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91-692。
[27] 李长春.成都市部分大学生亚健康、睡眠质量和体育锻炼量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8] 彭梦华.新疆高校维吾尔族、汉族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5。
[29] Shapira NA, Goldsmith TD, Jr KP, et al. 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 with Problems Internet Use[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0,57(1-3):267-272.
[30] 王金彪.上海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自我评估方法及生活方式多因素交互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1] 朱志东,岳冠华.浅谈大学生亚健康现象与体育锻炼[J].山西科学技术,2005,第05(5)期:88-89。
[32] 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年,第1期(01):58-59。
[33]陈静.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的有效干预[D].南方医科大学,2009。
[34] 邵继孝.重庆市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危险行为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
[35] 李晓明.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
[36] 王美蓉.营口市四类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沉阳体育学院. 2014(3)
[37] 徐军,冯立毅,罗韧,等。亚健康评定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01):33-38。
[38] 毕建禄,程静茹,余冰艳,等。广东亚健康人群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V1.0)判定标准的建立及中医体质分布[J].中医新药,2014,(8):65-68。
[39]于帅.广州市人民医院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zaodali.com/html/tiyuwenda/13308.html